【大连理工大学网】“感悟《易经》中的大智慧”——张涛教授做客“大工讲坛”

为活跃校园文化节气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帮助师生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4月29日,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张涛教授做客“大工讲坛”,为全校师生作主题为《易经中的大智慧》的讲座。党委宣传部部长薛徽主持讲座。

 

    “如果人生只读一本书,我推荐大家看《易经》”,张涛教授开章明义,他认为真正承载了中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进程的经典著作,只有这部2万多字的《易经》。讲座中,张涛教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为师生们讲述了《易经》的成书历史,介绍《易经》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易经》中蕴含的和谐思想与创新精神。

alt

    《易经》成书史:“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古人曾用“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来总结《易经》的成书史,因为它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的相继创作、推演、加工和阐述,涵盖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阶段。

     伏羲是“三皇”之首,大家熟悉的八卦正是伏羲所画,八卦只是寓意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符号象征。3000多年前,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牢狱中文王将原有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易经》文本得以诞生,并衍生出推算吉凶、预算未来的功能。500年后,孔子作《易传》,挖掘了《易经》中的大道理、大智慧,使《易经》成为一部充满哲理的著作。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周易》,就是指由文王所作《易经》和孔子所作《易传》所组成。此后,历经历代先贤的相继创作、推演、加工和阐述,《周易》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深的思想,传承不绝,历久弥新,受到人们的特别推崇和高度重视。

     《易经》的和谐思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养心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倡导在阴阳基础上的和谐,大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天人)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易经》在坚持尊重自然规律、不违背天道的同时,又强调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精神,以期在现实中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理想境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指个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调适的最佳行为状态。《易经》中有《讼卦》,但全卦的核心思想并不是教人如何争讼,反以不争讼为最高目标,争讼纵然取得胜诉,仍不免遭受“终朝三褫”之辱,其深刻意涵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自身的心灵和谐是《易经》和谐理念的核心,就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沟通社会发展的诸要素,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获得更高层次、更高水准、更加全面的发展。

     《易经》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统一

     《易经》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是要告诫人们,要像上天一样自强不息,修养德才,具备无穷的德行;又要像大地那样广阔深厚,负载万物,培养宽容敦厚的德行。

     张涛教授认为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将中国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好,没有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教育相结合,过多强调“自强不息”,忽视了“厚德载物”,过重的精神负担造成了学生心理扭曲,酿成悲剧。大家要学会在自强不息中等待和忍耐,在厚德载物中积极进取,随时为厚积薄发作好准备。

    最后,张涛教授指出,《易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其中天人合一、太和中正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人文心理和价值观念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活水源头。

     报告会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引起了热烈反响。报告会后,薛徽为张涛教授颁发了大工讲坛纪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