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珂维:《清廷纂修易学著作研究》,2020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享国268年,是古代易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目前流传下来的清代易学著作极其丰富,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据统计,《清史稿•艺文志》著录易类著作423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186部,《〈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著录786部,可见清代易学著作是非常丰富的。毫无疑问,清代是古代易学发展的一个繁盛时期。就易学特色和风格而言,清代的易学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它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台湾学者徐芹庭将清代的易学划分为程朱派易学、程朱以外的其他义理派易学、象数派易学、疑古派之易学、考据音韵派之易学、佛老心性派之易学、占筮派之易学、史学派之易学、集解派之易学、辑佚派之易学等数十种。他说:“清代易学,沿宋元明三代之遗绪,以理学、图书、象数、史事、占筮、佛老解经者仍大有人在。而于易之考据、音韵、论述、凡例、辑佚者超迈前代。” 汪学群先生在《清初易学》中将清代初期的易学划分为明遗的宋易学、明遗的程朱易学、明遗对宋易图书先天太极说的批评、清廷的程朱易学、儒臣的程朱易学、儒臣对宋易图书先天太极说的辨伪六部分。在《清代中期易学》中,将清代中期的易学划分为宋易学的继续、汉易学的复兴、汉宋兼采的易学、构建易学的新尝试四部分。可以看出,清代易学可谓宗派林立,异彩纷呈。

清初,由于得到清廷的鼎力支持,程朱易学仍然稳居官方统治地位,宋易义理学得到了广泛的承袭与传播。顺治、康熙二位皇帝皆倡导程朱易学,以程朱易学为科举之标准。顺治命傅以渐、曹本荣撰《易经通注》,康熙则御定《日讲易经解义》,并谕令李光地等撰《周易折中》,三书皆以程朱易学为宗,故程朱易学受到广大士大夫和民间学者的尊崇,仍为当时易学界之主流。除程朱易学外,宋明易学家包括周敦颐、张载、邵雍、王阳明等学者的易学也得到了继承与传播,如孙奇逢、王夫之、钱澄之、李光地、杨名时等人,多采取其说以解《易》。其中以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综罗古今,兼收并蓄,既通象数,尤精义理,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后代学者所推崇。至乾隆时期,义理派宋易自身失去内在发展动力,加之官方支持力度减小,并且受到考据易学的攻讦与批驳,呈现出逐渐式微的状态。

清代的象数派易学也得到发展进一步,并呈现出的新的研究趋向和时代特色。清初实学思潮逐渐在学术界风行,学者们反对玄谈空疏的学风,他们以揭示经传的本真面貌为学术宗旨,提倡对经典进行训诂考据。这一学术风在易学领域的表现就是考辨宋易图书之学,批判宋易的先天太极说,复兴汉易象数学。黄宗羲著《易学象数论》,黄宗炎著《图学辨惑》,毛奇龄著《仲氏易》,李塨著《周易传注》,胡渭著《易图明辨》,他们研究《周易》注重考据,对都对宋易图书之学作了考辨和驳斥。经过学者们的批判,宋易声名狼藉,逐渐衰弱,取而代之的是汉易学的兴起。经过惠栋、张惠言、焦循、姚配中等人的努力,汉易学逐步走向繁荣昌盛,成为清代易学的代表。

宏观地说,宋易与汉易是清代易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交织,构成异彩纷呈的清代易学。从动态的发展演变的历程来看,清代易学的发展表现为宋易与汉易的此消彼长,宋易在清初时期兴盛繁荣,至清中期逐渐失去内在发展动力,而汉易则由清初发微逐渐壮大,最终走向兴盛。由于诸种原因 ,目前学术界关注最多是清代的汉易,认为汉易最能代表清代易学的特色和成就,而对清代的宋易关注甚少,这不利于理清整个清代易学的发展脉络,影响了学术界对清代易学特色、学术成就、历史地位的客观评价。从学术影响力来看,虽然清代的汉易比宋易影响更为深远,但是就社会发展和社会政治来说,宋易则远比汉易更具影响力,因此加强对清代宋易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清廷易学就是清代宋易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论文以清廷易学为研究对象,清廷易学是整个清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官方易学,是以清政府的名义编纂和颁布的,具体是指《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周易述义》和《四库全书总目•易类》五部著作。我们认为,清廷易学有别于皇帝个人的易学和儒臣的易学,虽然清廷易学著作是由皇帝谕令儒臣编纂的,它们与皇帝和儒臣的易学旨趣、风格是一致的,但它们终究是集体著作,应该与个人易学思想、易学观点区分对待,而不应混为一谈。论文以《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周易述义》和《四库全书总目•易类》五部著作为考察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