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利:《<夷齐志>研究》,2008
伯夷、叔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位极具特殊意义的人、神叠合的传奇人物。作为人,夷齐是被孔孟称道的圣贤,并被司马迁等历史学家载于史传;作为神,夷齐自东汉以后,便血食于祠庙之中,并接受自唐以来历代帝王的褒崇。以明代为例,全国范围内的夷齐庙绝不止一所。永平府、巩昌府、山西平阳府蒲州、山东青州府昌乐县、莱州府潍县、河南府偃师县、台州府天台县、永平府昌黎县、河间府献县都有夷齐庙。在上述地区的夷齐庙中,唯有永平府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出现了一部经由地方士人白瑜等剪裁历代有关夷齐的评论及夷齐祭祀的资料而编成的《夷齐志》,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围绕《夷齐志》的版本、体例、成书背景及内容,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第一、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夷齐志》的作者、版本、体例及内容作简要说明。《夷齐志》是一部明万历年间永平府夷齐庙的专志,为确定其在整个夷齐祭祀发展史上的地位,着重探讨其编纂的原由及底本。
第二、通过从形式和内容上考察《夷齐志》对《夷齐录》的改编,可以看出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夷齐志》凸显永平府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夷齐祭祀的地位、尊君的价值倾向更加明显及资料搜集方面详今略古,尤其注重收录时人的资料。在学术价值取向上,《夷齐志》编纂者遵从孔孟、构建道统与推崇程朱之学。杀,这引起士人的不满和嘉靖朝君臣关系的紧张。夷齐庙的兴修无疑是儒士文人、缙绅士大夫对明世宗降杀孔庙祀典的无声的反抗。他们以褒崇夷齐的方式达到推崇孔子的目的。
正统朱学与新兴王学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夷齐志》成书的学术背景。万历十二年(1584)王守仁从祀孔庙以前,王学一直受到政治上的打压,而且程朱理学一直是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夷齐志》表面尊崇程朱之学,背后却隐含王学的影响。
第三、从内容上看,《夷齐志》是有关夷齐和夷齐祭祀的资料汇编。就“夷齐”而言以《史记·伯夷列传》为中心,探讨明人对夷齐事迹的考辨。就“夷齐祭祀”而言,则主要以《夷齐志》所录明人诗歌为中心,梳理人们对夷齐精神阐幽发微的历程,以此窥探夷齐祭祀的象征性及夷齐庙的社会功用。
夷齐祭祀之所以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褒崇,主要是因为蕴含于夷齐事迹中的夷齐精神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统治者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塑造出不同的夷齐形象,解读出不同的夷齐精神。夷齐精神也由此成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而被符号化,变成一种可供不断阐幽发微的历史源资源。自唐代褒崇夷齐祭祀以来,人们阐发夷齐事迹的侧重点从“逊国而逃”转为“谏伐耻粟”,由此而彰显的夷齐精神经历了“义”、“君臣之义”、“忠义”、“纲常”的演变,倡导祭祀夷齐的目的也相应地经历了从“逊让”、“清风高节”到“忠孝节让”的演变。统治者将儒家所倡导的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教化与宗教性的感化结合起来,以祭祀夷齐为出发点,宣扬忠孝节让等伦理纲常,以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伴随人们对夷齐祭祀与研究的展开,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夷齐文化。夷齐化时刻在影响和改造着人们,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保存、再造夷齐文化,保存与再造的过程也是夷齐文化不断得以延续、流传的过程。长此以往,人们的道德修养、宗教情感、价值评判乃至思想、行为方式都浸透着夷齐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