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敏:《两汉社会保障研究》,2007年

         在经济欠发达的传统社会,思想基础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就两汉时期而言,支撑统治者实行社会保障措施的根本原因是“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这样一条真理逐渐被他们所意识到。儒家“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有一颗仁爱之心,爱自己的臣民,保障百姓基本的生活,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我国传统社会关于实施老年人福利的前提条件。天人感应思想的价值观念,使得两汉政府“从一开始就成为救灾活动的责任主体”,成为“启动社会保障制度或措施的内驱力”。大同社会等理想社会成为两汉政府建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的前提和依据。 本于民本思想、仁的学说、孝文化、天人感应思想、理想社会、保险观念和节约思想等社会保障思想的指导下,两汉政府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涵盖开仓赈粮、赈济钱币、施医问药、调粟、除蝗、减免赋税、缓刑、赈贷、宗族救助、治理黄河和祭祀救灾的社会救灾措施,包含重视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兴修水利、厉行节约和盐铁官营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及含有对鳏寡孤独贫病残疾之人的特殊照顾、生育福利、养老福利、福利立法和失业福利的社会福利措施。 两汉社会保障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思想基础较复杂,保障人群较广泛、项目较多样、效果较明显,但是水平却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以人为本、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养老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两汉社会保障对我国当代社会保障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