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飞林:《晚清易学研究》,2022
摘要:晚清易学处于汉易与宋易、古文与今文、中学与西学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取鉴 的交错往复之中;既受制于传统易学的理论体系,又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 因维护其自身特性和传统而呈现出的保守封闭性,又有因吸收西学以适应社会变 化而表现出的开放融摄性;因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学术面貌,可以视为传统易学 向现代易学过渡的转型阶段。就发展脉络而言,晚清易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汉宋易学对峙时期,第二阶段是汉宋易学融合时期,第三阶段是易学 与今文经学会通时期,第四阶段是西学视域下之易学新转向时期,每一阶段之间 既有内在理路的沿续,又有研究范式的突破。本文立足于文献典籍,以社会史和 学术史的双重视角,对各个阶段的易学发展状况进行宏观把握,在此基础上对易 学人物及其著述进行微观分析,将易学核心论题——象数与义理之学放在汉宋之 争、古今之别、西学融入、现代转向等视域中展开研究。以易学史演进的内在逻 辑为基础层层推进,力图勾勒出晚清易学的发展轨迹及衍变规律,尝试构建一个 符合晚清时代特征及其学术思潮的易学体系。
第一章着重梳理汉宋易学从清初至嘉道时期的发展过程及其奠定的易学景 观。学界往往将乾嘉易学等同于汉易,其实不然,从清初至中期,宋易作为官方 学术一直赓续不辍,其规模及影响非汉易所及。乾嘉时期,汉易进入全面复兴阶 段,宋易逐步式微。整体而言,嘉道时期,汉宋易学延续乾嘉时期奠定的格局, 沿着各自的轨道向前推进,呈现出双峰对峙的态势。
第二章侧重于探讨咸同时期汉宋易学走向合流的趋势。汉宋易学在经历相互 对峙、相互攻驳的发展阶段之后,各自的治学弊端已显露无遗,加之时局所迫, 学者普遍认识到应汉宋兼采。起初采取以“宋易为主、兼采汉易”及以“汉易为主、 兼采宋易”的方式,至同治时期迎来了以“回归《易传》、超越汉宋”、致力于深入 融合二者的发展高潮。本章将汉宋易学兼采分为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选取一位代 表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第一节考察“宋易为主、兼采汉易”的丁寿昌易学,第二节 考察“汉易为主、兼采宋易”的纪磊易学,第三节考察“回归《易传》、超越汉宋”的 黄以周易学,这三位易学家可以反映咸同时期汉宋易学合流的发展趋向。
第三章致力于厘清光绪时期今文经学复兴下的易学发展状况。无论是汉宋兼 采还是试图超越汉宋,都是在汉宋易学内部进行讨论和研究,而此时的易学发展 状况,通过对《周易》象数体例及文字训诂的探索,已难以形成宋明理学式的义 理思想、哲学内涵;对《周易》义理内涵的阐发,也难以消除与经文原意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汉宋易学合流的趋势中,传达着象数与义理难以调和的内在冲突。 与此同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至光绪朝中期,今文经学经世致用观念逐渐兴 盛,形成了以今文经学解释《周易》的潮流,意在讥切时政、建议制法。其中较 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庄忠棫、王闿运、康有为、廖平、皮锡瑞、萧德骅等人。本章 以康有为、廖平、皮锡瑞三家易学为研究对象,揭示这一时期易学演变特征,三 位学者在今文经学影响下,思想观念、治《易》理路颇为接近,均将卦爻辞作者 推于孔子,掀起易学今古文之争。
第四章重点讨论西学视域下之易学新转向。汉宋合流及今文经学的出现,引 起了以诸子之学、佛老思想注解《周易》的繁盛局面,这一诠释边界的不断扩大 为西学融入传统易学提供了契机。光绪后期,西方知识及观念大量涌入,为本已 厌倦汉宋之别、今古之争的学者注入了新鲜血液。部分学者采用西学知识解释《周 易》,出现了易学与西学融合的发展势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章太炎、刘师培、 张之锐等人。章太炎提出“《易》为历史之结晶”,刘师培将《周易》与诸学科一 一衔接起来,反映了古文经学家对传统易学的突破。而致力于易学与西学之全面 会通者,当属晚清学者张之锐,其《易象阐微》一书以科学合《易》道,开科学 易之风气,预示着传统易学向现代易学的转轨。
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晚清易学的四种研究进路及诸多特点。晚清易学在传统象 数与义理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以史治易”和“科学易”两种研究进路,为现代易学 研究拓宽了思路。晚清易学极为博杂,本节主要总结了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易 学著作数量众多,二是治《易》类型纷繁丛杂,三是解《易》内容新颖独特,四 是研《易》特征务于实学,五是晚清易学的史学化倾向,六是晚清易学家群体具 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以期揭示这一时期易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整体概貌。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晚清时期尚有部分学者仍然坚持传统汉易或宋易本位, 不为学术潮流所动,这一趋向贯穿着晚清易学发展过程始终,成为晚清易学的一 股潜流。晚清易学短短几十年,历经汉宋对峙与融合、古今中西之争这一复杂历 程,涵盖了整个学术史的演变过程,糅合了先秦以来的易学文化内涵。这一现象 是绝无仅有的,其学术史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