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易学思想与儒释道文化融合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易学》集刊出版座谈会

   2019年1月12日,我院召开易学思想与儒释道文化融合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易学》集刊出版座谈会。与会人员包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易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我院教职工和学生代表等。

 

   会上,张涛院长回顾了2018年度我院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及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总结2018年我院主要做了如下几件事情:其一、《中华易学文献集成续编》(70册)出版发行;其二、获批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四库丛书易类集成”;其三、编校、出版《中华易学》集刊第一、二卷。张涛院长在汇报2018年度取得的成就时,也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2019年度工作规划做了简要布置、说明。张院长特别感谢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我院工作的关心、关注、支持和帮助,表示2019年度的各项工作成绩一定会更上一层楼。邓瑞全副院长主持本次会议,同时就完善《中华易学》编辑出版流程、易学院2019年工作任务施行计划等内容予以说明。

 

  会议召开过程中,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就近年来易学研究进展、传统文化传承、国学推广等相关领域问题展开探讨,纷纷对我院2018年度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大家对如何利用专业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陈祖武先生高度肯定我院自成立以来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提出现阶段的易学研究工作应与时代任务紧密结合,引导发挥易学文化“以文化人、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陈先生还对我院出版《中华易学》辑刊表示祝贺。周桂钿先生认为在现今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易学研究想要做出成绩变得尤为艰难,我们在唯科学主义的道路上并未能真正实现健康发展,《周易》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它能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提高智慧,因此学习《周易》用好《周易》对每个人都是有帮助的。孙晶先生说道,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作为国内易学研究重镇,其“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的实际成效,这不仅是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贡献,更是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中国梦”建设工程,基于弘扬易学文化的共同愿望,孙先生表示希望共同合作,完成《易藏》丛书的出版工作,以此惠遗后世。连劭名先生以出土文献为切入点,提出中国古人的许多思想都与易学有着密切关联(如《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关于性命论的阐述在《周易·说卦传》中已有系统论述,《周易》中的阴阳学说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周易》经传文本本身等内容都亟需我们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中华易学》的研究范围应远远大于《周易》本身,而在更高层次上统摄、涵盖易学研究对象和内容。谭德贵先生从多年研究经验出发,强调《周易》是中国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而易学文化中的术数文化(操作技艺和实践)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厚影响,以往将术数与封建迷信划等号的观点正是普罗大众对《周易》知之甚少的表现,这是繁荣易学文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他专家学者也都积极肯定了我院的工作成果,并从各自的学术专长出发对我院未来的工作方向和内容提出宝贵意见。如马庆洲先生和李雄飞先生均认为,我院应该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优良的学术传统和丰富的学术资源,推动中华易学古籍整理工作顺利展开,并期待整理成果早日付梓。谢辉先生、辛亚民先生和黄鸣先生分别从海外易学文献的回流、发现和译注,出土文献的整理和释读,以及历代少数民族的研《易》学者和易学典籍着手,主张发现新材料研求新问题,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易学发展全貌。向燕南、姜海军等专家学者总结我院现阶段的科研特色在于“社会文化建设、学术理论探讨、易学文献整理、学科队伍建设等”,同时提出“实现易学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建设、形成自己的学科、学术体系,推动易学文化成果传播数字化,易学走出国门与西方文化对话交流等”应是我院下阶段的工作目标和重心。

 

  会议顺利召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本次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老先生的谆谆教诲和热切关爱令我院全体同仁的工作信心和动力愈发充沛,同时年轻学者提出的易学研究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也为大家拓宽研究思路、开拓学术视野提供了理论借鉴。大家相信积极吸收上述建议,势必会对我院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大有裨益。在新的一年中,我院会继续秉持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发展原则,为学校和学院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多做贡献,同时为社会和民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