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张涛教授应邀来中心讲学

4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张涛教授应邀来我中心进行讲座,于下午3点在1020学术报告厅为中心学生进行了题为《近年来易学研究的新进展》的学术讲座。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变庭教授主持此次讲座,中心师生到场聆听。

首先,张教授谈到易学与国学的普及现状。自1905年废科举之后 新的学科体系建立,所谓“新”即“西”,分为文史政法哲等十三个学科,文史哲等领域皆有立足于本学科对易学的研究。但易学研究并未成为独立学科划分,由于缺少学科依托,使得国学、易学的普及性多于专业性,被所谓“江湖散客”占领阵地,出现国学的虚热现象,真正的学术研究仍亟待开拓。

其次,对易学概念的界定,易学源于《易经》之学,张教授指出,易学是大道之源,狭义的《易经》即指周文王推演的八卦,广义的《易经》还包括孔子所作《易传》。所谓“易”,日月为易,表示阴阳调和。但在张教授看来,“易”有三层含义,一者易也,为变化之意;二者不易也,有稳定和谐之意;三者简易,即大道至简之意。可见易学所研究的正是《易经》中提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

第三,张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易学研究的新进展。首先是易学文献的整理与编撰。其次是《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研究的新动向,认为易学融合百家而高于百家,学术界逐渐重视探讨先秦诸子百家同《周易》的关系,拓展了易学的概念。第三涉及到国外易学的研究,美国成立国际易经学会,德国学者卫礼贤翻译《易经》,并被转译成十余种文字,还有诸多域外汉籍的发现与研究,总之国外易学研究发展呈繁荣之态。最后讲到新出土文献对易学研究的意义,比如敦煌文书、马王堆汉墓、张家山汉简等,但由于其传世程度较低,影响并未超越传世文献。张教授着重强调对出土文献的辨伪甄别,即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以地上地下、少数民族文献与汉族文献、海外与国内文献互证方式鉴别。

最后,张教授提出要将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相结合,争取做到文史兼备。张涛老师的讲座不仅介绍了易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和主要学术观点,更让我们认识到易学这门古老精深之学的魅力,受益匪浅。吕变庭教授在总结发言时也一再重申张涛老师的治学理念,即要掌握最前沿最权威的精本、善本,这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