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宇:《张居正易学思想研究》,2023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隆庆六年秉政以来,他主导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令当时因循颓靡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振。因此,张居正改革思想的研究成为备受青睐的领域。然而在此过程中,学界往往忽略了易学作为张居正改革思想渊源之一的重要价值。遍览张居正文集、奏疏及随笔,不难发现他对《周易》的爱好,尤其于《诚斋易传》兴趣盎然,赞曰“涉世妙用,尽在此书”,可见其治世改革之策必多收益于斯。通过体系化梳理张居正的易学思想,不仅有益于完善明代易学发展脉络,填补思想史领域相关学术空白,更有助于以易学为切入,多角度地考察张居正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居正身处明朝内外交困时期。内部阶级矛盾激化。庙堂之上党争激烈,腐败横行;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严重的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农民无家可归,起义频发。外部面临严峻威胁。二百年来蒙古诸部始终为患,威胁整个北部边疆;东南地区倭寇横行,社会经济民生遭到巨大破坏;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亚洲,开始挑战明朝主导的朝贡体系。明朝对内对外的统治秩序大有崩坏之势。其易学思想形成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带有强烈的实用性色彩。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张居正的易学思想。

首先是宏观政治层面。通过对《周易·泰卦》的演绎,张居正擘画出理想的社会状态——“泰”,即一切要素充分畅通流动。实现“泰”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君臣、君民两对关系。君臣之间应当保持明确分工,建立融洽情感;君民之间君主应当损上益下,培固邦本。两对关系中又以君臣关系为最重要,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是实现“泰”的关键所在。张氏有得于《周易·豫卦》,又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为政者须常怀忧患意识。

其次是从改革运动层面。改革的核心在于“变”,但同为改革家的王安石与张居正,二者在对“变”的认识上存在差别,通过对比二者能更好地认识张居正“变”的思想。张居正取法于《周易》,分别阐述了变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必然性方面,“天下之事极则必变”,以此为基础提的出历史周期变化理论;但张居正之“变”的本质在于“与时偕行”而非一味寻求改动,这一理论为改革运动奠定合理性基础。改革的必要性方面则以“大过之时”定义社会实况,进而论述了必须通过“变”行大过之事,其改革的具体思路多由此而发。

其三是从个人层面。张居正不仅将易学用于改造社会的政治与改革实践,更是在为人处世中灵活运用易学的智慧。此外,张居正对于易学文本理论本身具有一些哲学性的思考。张氏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实践、对“坤”道之顺的理解等等,证明了张居正易于易学颇有造诣,及易学对张居正影响之深远。

关键词:张居正  思想史  易学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