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炳军:先秦儒家传播《周易》研究,2018

《周易》的发生始于周文王对周人的筮法改制和撰写的少量隐喻性爻辞;其后有周公旦的礼乐创制,卜筮之官由此独设;最后由卜筮之官的决疑实验而制撰大部分卦爻辞,且将《周易》归属于周文王。孔子信仰周文王、周公旦,崇尚周礼,在晚年由习礼而入《易》,并发现《周易》的礼义价值,因此研读和解释《周易》。商瞿、子夏等人受《易》于孔子,成为传播孔子之《易》的主力。商瞿一系专禀师承,专门传播和解释孔子之《易》,并将学术成果归属于孔子;子夏既传播孔子之《易》,又创作了《子夏易传》传世。战国之时,诸子兴起,著书立说成为学术风气;诸子对《周易》有所贬低,而儒者独有远见和卓识,坚持接力传播《周易》,并揭示《周易》的微言大义。战国儒家传《易》,既有商瞿一系、子夏一系,又有荀子,以及长沙马王堆帛书《易传》所见经师“子”;而业绩最为突出、解《易》最有体系的是商瞿一系,今本《十翼》也主要成书于这一系。简而言之,《十翼》是由孔子及其后学传播《周易》所凝聚的果实,它发轫于孔子述《易》,大成于战国儒家传《易》和解《易》。《十翼》具有坚守儒学而又借鉴诸子的学术品质。有了《十翼》的辅翼,先秦儒家《易》学自此成立。